张一白的「情感力学」
作者 / 白萝卜
“相信情感的力量”,这话张一白在许多大大小小的场合都说过,在《我和我的祖国》引爆市场之后,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在北京工作室里见到他时,身为影片总策划兼导演之一的张一白旧话重提,并且更为肯定了这句话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性——“它是我创作的一个方向,甚至都是我做人的一个准则。”
拍爱情片起家、打开青春片盛世、情感营销做得风生水起……张一白一路走来,的确在情感这条路上越走越顺,也越走越有劲。例如在今天刚刚发布的第32届金鸡奖入围名单中,张一白担任制片人兼监制的爱情片《后来的我们》获得最佳故事片、最佳女主、最佳编剧等五项提名;
而在今年国庆档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当中,张一白执导的《相遇》也是七个故事中唯一一个爱情故事。在执导影片之外,张一白也是整部影片的总策划,从前期的主题策划、内容设计、宣发指导到口碑营销等全流程参与其中。
所以这段日子也把张一白忙得够呛,最忙的时候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还因为熬夜吃宵夜而复胖10多斤(此前张一白的减肥成效还是很惊艳的),现在终于度过了最焦头烂额的时段,刚从平遥影展担任评委回来的张一白也坐下来和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a)聊了聊,那些关于电影的记忆与创意,关于褒贬的看法与态度,以及什么是张一白的“情感力学”。
毫无疑问,《我和我的祖国》刷新了献礼片的新高度,不论是内容表达、票房成绩还是观众口碑都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并且其成功更大的意义在于“开创性”,即集结了华语影坛七位导演分别执导不同的故事,共同营造出“历史瞬间,全民记忆,迎头相撞”的情感洪波,在国庆七十周年的时代氛围带动下引爆观众的情感世界,从而形成全民观影热潮。
但开创,往往都是更具风险的,就像张一白在最初接到拍摄任务的时候一度忧心忡忡:“我第一直觉就觉得,这事其实风险很大,因为七个导演拍一个电影在历史上几乎没有成功的例子,在我个人的创作过程中间这种事情也发生过,所以我本人对这种片子是心有余悸的。”
不过献礼之举既定,接下了这个任务,那就想法设法把它完成好,于是影片总出品人傅若清、总导演陈凯歌、总制片人黄建新和张一白最先开始策划影片,并定下雏形。紧接着就是片名的确定,在一次几位导演的午饭时间,张一白灵机一动提出来片名用“我和我的祖国”,因为这句话更像是在描述“这件事”——“它既指本身拍电影这个事,我们八个导演做这么一个献礼片,同时也是这个片子的主题,我们每个普通人在历史瞬间当中跟祖国的关联,我觉得这个更切题。”在陈凯歌的支持和坚持下,《我和我的祖国》拥有了正式的片名。
接下来就是导演们分头行动搞创作去了,在张一白手中的这个故事是以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为背景的,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张一白与编剧张冀又联合创作出一段在公交车上久别重逢的爱情遗憾。
“在公交车的封闭空间环境中,悄然发生着两个人内心的悸动,车窗外人们的欢呼和激情与车厢内一对男女表面上的冷静和克制(形成对比),我们只能从他们的对话中感受到潜藏在背后的故事和内心涌动着的情感潮流,这都让我很迷恋、很感兴趣。”
▲许多网友对于《相遇》评价颇高
从内容和主题上来说,让爱情如此堂而皇之地成为献礼片当中的核心,张一白的这段《相遇》可谓华语献礼之作中少见,当被问及为啥敢这么拍的时候,张一白很坦诚地说:“即使让我拍一个主旋律的献礼片,我也得拍我更关注的东西吧。我一直希望有机会能拍一部大历史背景下的情感,或者是在时代洪流中的男女情感。观众也觉得这是个不一样的主旋律电影,(不一样)就在于每个导演都在关注自己一直以来所关注的话题,展现自己一直以来的风格,所以才呈现出《我和我的祖国》跟既往作品不一样的气质,有现在还不错的票房成绩。”
而作为影片总策划的张一白,除了完成属于他那部分的拍摄工作,还负责整个影片的包装,如内容连接、片头片尾设计,整个项目的宣发工作,如宣传策略的制定、营销工作的把控等。
其中,影片当中每个故事用书写的方式连接画面的创意就来自张一白,在一次从国外回来的飞机上,张一白在掏出笔来写东西的时候突然有了灵感,想到了书写连接的这个方法——“因为一句话,历史是人民书写的嘛,《我和我的祖国》体现得就是这个意思”,于是,一下飞机张一白就把这个想法和黄建新、陈凯歌等人沟通并迅速组织连接段落的拍摄和制作。
而之所以会产生这么一个奇思妙想,也是因为张一白常年保持手写的习惯,就在大家早已习惯电脑随身的时代他还是一直手写,写完了拍成照片让助理输入到电脑里,或者在家里装一个手写板,没法连苹果系统就一直用windows,古朴得十分可爱。
除了连接段落的设计,影片红旗飘扬伴随着王菲定制版《我和我的祖国》的开场画面也来自张一白这里,“用2000格的高速摄影机、以800格的速度来拍出红旗的那种飘动,当唱出‘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时候出片名”——根据张一白的这些描述,王菲又在录制现场编曲,用更舒缓的腔调单独演唱了一版,也就是我们最终在影院片头看到的深情前奏。
每一个环节的精心设计,都是在为影片的最终爆发积蓄力量,最终于国庆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国》一举拿下国庆档冠军,截至目前票房已经突破27亿,这的确是个皆大欢喜的成绩,而回看影片一路而来的成功,张一白又悠悠道出了那句“相信情感的力量”。
相信情感的力量,这个口号是在《后来的我们》项目阶段中特别明确提出的,但往前看张一白的作品以及作品营销路径,从最早期的《将爱情进行到底》到后来的《匆匆那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以及去年贺岁档的《来电狂响》,其实都是围绕情感主题、大打情感牌、全面掀起观众的情感热潮,从内容和手法双管齐下发掘情感深度,并助推情感力量的爆发。
而到了《我和我的祖国》当中,张一白的这套理论再次得到了成功印证。
回溯华语电影发展史,对于《我和我的祖国》来说无成功经验可循,而攒了这么大一台戏,如何完美收场更是重任在肩,不过张一白还是敏锐地看到了这部影片的核心潜力所在——“它不是一个商业片,没有那么戏剧性的故事,有七个故事,也没有一以贯之的人物命运或者曲折多变的故事脉络,它靠的是什么?这个电影本身这口气就是情感。”
尽管顶着“中国电影梦之队”的耀眼头衔,但在张一白看来,这个项目的群星荟萃并不是电影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人们不是为了数明星而来,而是真的被片中的故事与历史瞬间所打动,被与大众息息相关的个人命运所感动,才蜂拥而至的,而促成这样局面的正是影片情感的力量。
不过在这份力量真正爆发之前,这也依然是一场赌局,一方面赌的是整个团队能否抓住这样一个历史性的机会,在七十周年大庆的时代氛围下推出一部名副其实的献礼佳作,第二个赌的则是观众结构调整、审美观念转变的现代市场当中,如何与其他娱乐方式抢夺观众并在观众群体中触发火种。
赌局的第一把已经在创作阶段完成了,而第二把考验的则是张一白主导之下的宣发和营销工作。
“这么大一个情感的力量,宣传其实是一次再创作,发行又是一次再创作,它不是机械的、讨好的,而是要充满激情,是焕发式的、引导式的,呼唤起观众对祖国、对历史、对每一个人物的情感认同,最后才能达到对电影的认同,这就是同理心。”
讲出这番话时,张一白很是激动,因为在这次的宣发策略背后,可以看出他深刻贯彻着自己“相信情感的力量”的理论,而他自己,自然也对此深信不疑。
作为国庆档影片当中最晚启动宣传工作的一部影片,《我和我的祖国》的前期宣传数据并不亮眼,不过张一白倒是没着过急,他说:“原来我们还要请人来做一些数据测试,这次我连数据都不听,我也不想听调查,我就想淋漓尽致地把情感的力量展示出来,调动出来。”
执行到具体动作上,影片也全面开启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包括线上物料的发布与组合、口碑的营造与助推、线下活动的推广与升级等全方位立体式的系列宣传活动,将观众注意力进行逐步的吸引和集中,并通过中间过程中多个爆发时刻的堆叠将大家的情绪进行引导和积累,通过提档和提前开启点映等动作支撑,完美引爆了观众的集体情感。
不过早在影片正式上映之前,这部影片的爆发就已经可以预见。8月22日《回归》发布预告片(按照物料发布计划,每个故事以与电影排序相反的顺序发布预告片),恰逢香港事件升级,要承认的是社会事件的爆发成为影片的强势东风,但也正是现实与电影的结合更进一步体现出,《我和我的祖国》与时代氛围的契合、与民众心态的一致,大众的爱国激情在那一刻被点燃,张一白所说的“情感的力量”早就已经有所展现了。
其实,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放眼华语电影市场乃至全球电影市场,“动人”始终是对于一部电影的最高评价,而“被打动”也是我们对于电影这个梦幻世界趋之若鹜的核心诉求。说到底,人终归是感性的动物,人所具备的多样化情感是其他任何生物都无法取代的,所以情感这个主题早就放在那里了,谁发现了谁用好了谁就会成功,而张一白,恰是华语电影导演中最会拿捏情感和最善于引导情感爆发的那个人。
“我就是个电影人”
《我和我的祖国》成功了,热议四起,热议当中也有质疑,其中不少矛头指向张一白。而作为华语影坛最具话题性的导演之一,张一白的每次出场都伴随着争议。而身为张一白,也早习惯了这件事——“这个世界上,说实在话,你改变成见是很难的事情。但是你转念一想,所有的创作者不会是为了改变别人成见而进行创作的。”
对此,张一白也看得挺通透,他仿佛在安慰拍sir一般地说:“电影是拍给更多人看的,拍给最普通的人看的,他们会用自己最淳朴的心灵去感知你的电影。没必要责备那些不喜欢你的人,由他去吧,就如同我们并不是在取悦喜欢你的人一样,我们只是跟喜欢你电影的人一起去共振、去交流,去被感动,去同呼吸,就OK了。”
诚然,尤其对于电影作品创作来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身为个体创作者的导演、编剧亦或是演员等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满足所有观众的要求。这些年来,加在张一白身上的名词也不少,如“产品经理人”“精明的商人”等,不过要让张一白自己说,他说:“我觉得我就是个电影人”。
“只要在电影这个行业里,做任何事情、坐到任何位置,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很幸福、让我快乐的事情,什么‘教父’也罢,‘经理’也罢,那只是人生的一个足迹,我不是个天才。你做青春片爱情片的时候,被称所谓的什么‘教父’,当你觉得电影命运需要自己掌握的时候,你又花了更多的精力去学习如何做电影宣传和营销,那么你的痕迹就成了产品经理。我只是在不同的阶段去学习、尝试,在电影这个领域里去重点做一些事情留下的一个痕迹,这些都是每一次努力的脚印。”
如今的张一白,要做的事更多了,除了坚持导演身份外,更多地开始担任制片人和监制,帮助不同类型和阶段的导演创作,如去年五一档刘若英推出电影处女作《后来的我们》,张一白担任制片人兼监制,去年贺岁档翻拍自意大利经典作品的《来电狂响》上映,背后依然有张一白忙碌的身影,眼下《我和我的祖国》忙完了,《中国女排》又紧接着提上日程。
而被问及过去一年多拍摄及监制作品的好成绩时,他闪了闪小眼睛,握紧拳头,微笑着说:“努力,只有努力,只有坚持自己对情感的力量的相信。”
从1990年毕业后拍专题片、拍MV、拍广告,1998年推出第一部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到今年担任建国七十年献礼之作《我和我的祖国》总策划兼导演之一,张一白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近半辈子,所以这套「情感力学」既是他的人生经历,也是他的人生方向,而如今,张一白的这份坚持,也正在得到更多的认可与支持。
近期热文
商务合作 / 转载 / 加入社群 / 约稿
请联系微信ID:
15201655723 yqpdy2018
1028627745 649778177